神仙打架”什么樣?沒見過!但是清華大學“學神”爭霸,記者可是年年觀戰(zhàn)。
11月8日下午,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開始答辯,從全校學生中精挑細選的13名“大神”要競爭這一最高榮譽。

北京日報記者目睹了答辯現(xiàn)場的精彩瞬間,并梳理出特等獎得主的通關(guān)“秘笈”:既要學習成績了得,動輒一二十門功課滿分,又要玩轉(zhuǎn)科研善寫論文,還得活躍于社團、志愿服務等社工圈兒,如果能在英語之外在多個三四五門外語,那就更是加分項。
多位學生二十多門課滿分
想要拿到特獎,第一關(guān)得以成績說話。這些候選人學習成績了得,而現(xiàn)場播放的PPT更引發(fā)觀眾的贊嘆和尖叫。
司桂恒每周投入40到50個小時用于設(shè)計,他見證過凌晨各個時間的清華景致,也玩轉(zhuǎn)了不同種類的建筑設(shè)計。他前三年推研成績年級第一,10門設(shè)計課全部是最高分,其中6門為A+。


清華建筑學院司桂恒成績單 任敏/攝
奧運會鳥巢中方總建筑師李興鋼如此稱贊,“他設(shè)計的作品很有意境和內(nèi)涵。”司桂恒設(shè)計的作品還被李興鋼的工作室收藏作為教學展示。
電子系孟子立15歲就考入清華。推薦老師王劍介紹,孟子立有兩個標簽,一是自律,二是自我驅(qū)動力。大學三年,孟子立28門課程滿績(即4.0分),占計分課程的47%。


清華電子系孟子立成績單 任敏/攝
作為新雅書院的首屆學生,張園游走于新雅書院和建筑學院兩院之間,且兩院工科均保持年級第一,在建筑學院她有8門建筑核心課程年級第一,在新雅書院她有10門文科課程班級第一。


建筑學院張園的成績單 任敏/攝
自動化系的田毅總學分績排名年級第一,其中25門課程取得A或者A+成績。

既是科研新秀也是社工達人
在夯實基礎(chǔ)之上,這些候選人也早早地試水科研,且成果豐碩。
“我最喜歡的就是雙氧水兒,因為它活潑!”化工系趙長欣幽默的開場白,讓觀眾開懷一笑。

在學習《納米能源》課程時,他注意到了一種特殊的物質(zhì)——有機骨架材料,400多份合成樣品、1000張電鏡照片的投入之后,他成功研究出有機骨架材料的一步合成,并使之展現(xiàn)出片、膜、球、殼、管、孔等多樣形貌。他不僅自己以第一作者發(fā)表SCI論文,還擔任了“破曉計劃”新生科研訓練項目指導人,帶領(lǐng)低年級學生入門。

清華化工系趙長欣 22門課程滿績 任敏/攝
物理系的姚順宇不僅名字霸氣(諧音堯舜禹),而且搞科研也很厲害,他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B、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發(fā)表三篇學術(shù)論文,已經(jīng)有實驗物理學家準備驗證他的成果。

自動化系的田毅是第一位在計算機視覺國際頂級會議CVPR上以第一作者發(fā)表文章的本科生。
科研之外,這些優(yōu)秀學生在社工領(lǐng)域也投入很多精力。
父母雙雙患癌挑戰(zhàn)下,材料學院的江國琛依然頂住壓力,大二大三學分績排名年級第一,連續(xù)三年在學校治安服務隊的勤工儉學志愿服務,每學期的服務時間超過600小時,成為學校五星級志愿者。在斯坦福大學進行暑期研修時,他還探究大規(guī)模制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方法。

建筑學院的張園曾3次參與鄉(xiāng)村實踐,開展了9個本土設(shè)計,并前往印度城市邊緣貧民窟探尋安居,在她眼中,“比起繁華都市的錦上添花,建筑設(shè)計更應是對國際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雪中送炭。”
當場秀五門外語鎮(zhèn)住評委
“你能用六種語言說一句話嗎?”聽說環(huán)境學院的呂一錚研習六門外語,評委當場挑戰(zhàn)。
呂一錚機智地選擇了“這對我來說并不困難”作答,他分別用英語、日語、韓語、德語、越南語五種語言表達,贏得滿場掌聲。呂一錚英語能力也非常突出,英語托福108分,他還在學習俄語。


環(huán)境學院呂一錚研習六門外語 任敏/攝
納爾遜·曼德拉曾說過,如果你用別人能理解的語言與對方談話,你的話會進入對方的腦中;如果你用對方的母語與之交談,你的話會進入對方心里。懷揣引領(lǐng)科創(chuàng)走向全球的雄心壯志,田毅每學期堅持學一門外語,至今已學習了西班牙、法語、德語三門外語。

自動化系田毅每學期堅持學外語 任敏/攝
經(jīng)過激烈角逐,有司桂恒、孟子立、趙長欣等10位“學神”勝出,經(jīng)過清華校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后,特獎得主才算真的鐵板釘釘。


名詞解釋:清華特獎是個啥?
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于1989年設(shè)立,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,每年獎勵本科生十名、研究生十名。
特等獎學金用以表彰全面發(fā)展、綜合素質(zhì)優(yōu)秀;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現(xiàn)或成績,在學生中發(fā)揮引領(lǐng)示范作用;或者對國家、社會、學校做出特殊貢獻,為學校贏得榮譽或積極社會影響的學生。
這個獎幾乎就是清華最牛學生的代名詞,之前幾年,因滿滿當當?shù)娜粘瘫矶雒碾p胞胎馬冬晗/馬冬昕、輪椅少年矣曉沅、從降分錄取到專業(yè)第一的自強計劃得主鐘玲以及擁有逆天高分的吳佳俊、韓衍雋等“大神”都拿過這一榮譽。

2011年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,馬冬晗、馬冬昕。當年特獎還僅有5個名額,這對雙胞胎姐妹就占據(jù)了兩席。馬冬晗的那張密密麻麻的周計劃表,曾經(jīng)引發(fā)了眾人膜拜;值得一提的是,5年后的2016年,師從邱勇院士的馬冬昕再次獲得了研究生特等獎學金。

2015年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,輪椅少年矣曉沅。他2012年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,克服了身體不便帶來的種種困難,從大一的69名進步到大三的9名。目前,矣曉沅已經(jīng)在計算機系攻讀研究生,在他身上體現(xiàn)了清華的校訓:“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”。

2017年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,鐘玲。她是第一位通過自強計劃進入清華大學的本科特獎得主,靠著母親打零工賺來的微薄工資,鐘玲從云南宣威考入清華。初到清華,她不會騎車,不會上網(wǎng),連學習也遇到巨大挫折。但她沒有放棄,通過不懈努力,三年總成績專業(yè)第一,以第一作者發(fā)表一篇SCI論文,榮譽背后,則是汗水與淚水,挫折與堅守。
數(shù)說歷史:蘇陜魯豫盛產(chǎn)特獎得主
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特獎得主?前不久,“清華小五爺園”微信公眾號曾對2008年到2017年這十年間所有本科生特獎得主進行大盤點。
學生們發(fā)現(xiàn),10年間,共79人獲本科生特獎,50人來自工科院系,12位來自理科,17位來自文科;其中,電子系有9人,數(shù)量最多(要知道,這個系可是高考狀元云集);新聞學院和建筑學院并列第二位,分別有5人,計算機系和交叉信息研究院則合計8人。

性別上,男本科特獎得主有58位,女本科特獎得主有21位,男女比例接近3:1。
從生源地來看,江蘇名列第一(12位),緊隨其后的分別是陜西(8位)、山東(7位)、河南(5位)以及廣東、北京、上海、遼寧(分別4位)。在遼寧的4位中,來自同一家庭的學霸雙胞胎馬冬晗/馬冬昕就占了兩票。

絕大多數(shù)本科生特獎得主在21-22歲期間獲得特獎,也有7位本科特獎得主在20歲時獲得特獎。
(原題為:《學霸中的學霸!清華最牛學生評出,來自這幾個省的最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