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11月26日,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,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。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(jīng)過修改,使她們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。這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。消息一出,掀起科學界巨大的爭議。
《重新設計生命:基因組編輯技術如何改變世界》是牛津大學細胞分子學教授約翰·帕林頓的一部科普作品,本書是一部全面介紹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科普著作。作者約翰·帕林頓教授從人類最初的基因工程研究開始,全面講述了基因工程的發(fā)展,基因組編輯技術在生物育種、臨床治療、農(nóng)業(yè)、科研領域的運用以及未來的發(fā)展。約翰·帕林頓認為,如果我們真的要把基因組編輯的巨大潛力用于人類,那么全面了解這項技術的影響和作用是至關重要的。本文為《重新設計生命》一書序言。

讓我們來想象一下,如果生命像電腦上的文本文件一樣容易被編輯、被修改,將會如何?如果可以對生物的遺傳密碼這兒修修,那兒補補,可以稍微調(diào)整和徹底改變它們的特征,將會怎樣?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,想象一種生命體在化學實驗室里產(chǎn)生,它的遺傳物質可能是由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成分組成的。在那樣的世界里,微生物可能被改造用于生產(chǎn)新型燃料,牲畜和農(nóng)作物可能被設計產(chǎn)出更多精瘦肉或更多汁的果實,同時它們還能忍耐極端天氣,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越來越嚴苛的要求。如果我們能輕易修改各類物種的基因組,從而產(chǎn)生突變動物作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型,那么醫(yī)學研究也會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如果基因組真的可以像電腦文件一樣被修改,那么醫(yī)療將會變得非常不同。人們不必再忍受像囊性纖維化或肌肉萎縮癥這類可怕疾病的折磨,因為與這些疾病有關的基因缺陷可以在患病組織中被改正。如果對基因組的修補能夠做到既精準又有效,這些疾病可能會成為過去,因為遺傳的基因缺陷可以在胚胎時期,甚至在精子或卵子還在父母的生殖腺中時就被改正。當然,這可能會引出對“缺陷”的定義問題。例如,當我們掌握了個體化基因組信息和操控這些信息的能力時,家長會不會叫嚷著要把孩子設計成像C羅一樣的球星,像莫扎特一樣的鋼琴家,像愛因斯坦一樣具有科學天賦?如果未來的生命體能夠純粹由人工合成,那是不是意味著有一天我們也會有人造人?
如果遺傳修飾變得像復制和粘貼文本文件一樣簡單,未來將會出現(xiàn)更多麻煩的情況。如何阻止這項技術被用來制造新型致命病毒?人工合成的生命體如果逃出實驗室、占領地球該怎么辦?如何保證新型的轉基因食品,無論動物還是植物,可以放心食用?這樣的植物會危害環(huán)境嗎?轉基因動物的權利該如何保障?科學家制造新的突變動物建立人類疾病模型時,我們也會面臨這種突變動物的權利問題。這會不會給很多物種帶來痛苦和折磨,包括人類生物學上的近親——猴子和其他靈長類?如果研究者制造出轉基因的靈長類動物來研究人類大腦,會不會帶來《人猿星球》(Planet of the Apes)那樣的結局?這項技術能不能被用來制造滅絕已久的生物,例如猛犸象或霸王龍?如果修改生命成為日常,有人會對這樣的前景興奮不已,有人則會惶恐不安。
雖然這些對未來的設想目前聽上去還很像科幻小說,但現(xiàn)在是時候來討論這些新技術了,因為它們正在努力改變我們操控生命的能力。上述情景確實在一段時間內(nèi)還只是幻想,但有了這些新技術,特別是一項叫“基因組編輯”的技術和一個叫“合成生物學”的新的分支學科,很多情景可能很快就成為現(xiàn)實了。當然,如果你覺得操控基因組不是什么新鮮事,那也無可厚非。畢竟,現(xiàn)在各種關于轉基因農(nóng)作物、基因療法或“定制嬰兒”的辯論都以此作為科學基礎
原標題—重新設計生命:是時候來設想下一場基因革命了